20世纪80年代
美国卫星在中国福建境内上空
拍到疑似核导弹发射井的建筑
给美国高层带来不少恐慌

▲
(类似发射井的蘑菇建筑)
但实际上
那些满山遍野的建筑根本不是核设施
而是当地的古老民居土楼

远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
升起之前
它就在这片山坳里
屹立了数个世纪

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观
福建土楼以
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
结构奇巧 功能齐全
而著称于世
吸引着各地人们前来
一探奇景

▲
(土楼内部实拍图)
01
福建土楼是什么
在哪里
土楼是指
以生土墙和木架构共同承重
具有突出防卫功能
围合式聚族而居两层以上的民居建筑

福建境内土楼分布于
龙岩市的永定县、适中镇
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云霄、诏安
以及泉州市的安溪、惠安等县市
而土楼最集中的地区
当属博平岭山脉的东西两坡
即永定、南靖、平和三县的交界地区

▲
(福建省土楼分布图)
注:福建土楼的具体数量一直有争论,有的说数千座,有的说永定县就有两万多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02
土楼
的渊源
福建土楼萌芽于唐末宋初
成熟于明清之际
在中国历史上
有过三次大规模南迁
西晋永嘉年间
部分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
而南渡长江
到唐末(安史之乱)
南宋末(靖康之乱)
又先后两次因社会动乱
而南下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

▲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
唐宋及以后南下的中原人
以别于先来的中原居民的“主”
被称为“客”
所以称“客家人”
北方的建筑形态通过移民
进入了闽南
福建土楼的来源也正与大迁徙相关
汉代时我国出现了
坞堡建筑
其形方正
四面为高耸围墙
墙中下部无窗
前墙门上与后墙中有小型城楼
四角为方形塔楼
并通过带房顶的长廊式房屋相连

(三国吴 青瓷坞堡)
中原地区常年动乱
坞堡成为了
当地汉族人进行自卫的唯一选择
南迁之后
为应对山区野兽、土匪的袭扰
加强防卫功能
后不断升级
最终形成现在的土楼

(土楼演化过程图)
注:不光客家人在升级土楼,先到的移民—闽南人也在不断升级住所,两方也常有“火拼”,正是互相的借鉴竞争,最终成为了现在的福建土楼模样03
千姿百态
的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在漫长的历史中
发展出多种形态
其中以
五凤楼 方楼 圆楼
为主
1
最标准的五凤楼
大夫第
五凤楼最早诞生
脱胎于传统北方四合院

▲
(五凤楼·福裕楼)
与之相较
厢房与后堂被拔高
防御性能大为增强
这为早先的客家人
提供了较为安全的住所

▲
(五凤楼 原型大夫第)
布局形式为“三堂两横”
“三堂”
由下堂(门厅)
中堂(祭祀大厅)
后堂(主人居住的四层高的土楼)组成

▲
(五凤楼·三堂)

▲
(五凤楼内景1)
“两横”
即两侧的“横屋”
由三个单元纵向拼接
屋顶歇山向前
层层迭落 别具一格

▲
(五凤楼·两横)

▲
(五凤楼内景2)
尊长居于后堂
中堂则是待客聚会之所
晚辈分居于左右横屋

▲
(“三堂两横”)

▲
(五凤楼内景3)
从正前方看
建筑布局规整
和谐统一
屋檐错落
形似五只展翅的凤凰
故而得名五凤楼

(五凤楼正立面)
虽然后堂防御出众
但单薄的下堂与中堂
仍易遭土匪侵扰

人们便在五凤楼的基础上
将四周房屋全部拔高
房屋相接
屋檐相连
土墙进一步加厚

▲
(五凤楼“进化”到府第式方楼)
形成一个封闭式的方形围楼
至此
方楼诞生
2
方楼集大成者
和贵楼
其中典型是南靖县
“和贵楼”

▲
(方楼·和贵楼)
楼高五层
宽36.6米
深28.6米
只设一个大门
24间房对称布置

(方楼·和贵楼)
楼底层作厨房
二层为谷仓
三至四层为卧房
内侧设走马廊
内院中心设祖堂
为供奉祭祀先人之所

▲
(和贵楼分层插画)
从外面看
屋顶前低后高
屋脊高低错落
盖在13米高厚实的土墙上
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
(和贵楼正立面)

▲
(和贵楼内景1)

▲
(和贵楼内景2)
到了方楼
土楼已十分完善
但更雄伟的是圆楼
堪称土楼航母

福建圆楼总数约1100多幢
绝大多数3-4层
直径30-70米
相较方楼
圆楼有众多优势
更大的内院空间
更好的采光通风
更强的抗震性能
更灵活的布局等

▲
(二宜楼俯瞰)
福建土楼分为
通廊式(多客家人居住)
单元式(多闽南人居住)

▲
(通廊式圆楼平面对比单元式圆楼平面)
3
通廊式圆楼精品
怀远楼
南靖县梅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
是通廊式圆楼的典型代表

▲
(通廊式圆楼·怀远楼)
怀远楼
由直径38米的环楼
和中央圆形祖堂组成
环楼高四层
只设一个大门
外围为1.3米厚的土墙
内部为木结构楼房

▲
(怀远楼透视图)
与和贵楼一样
四部公共楼梯联系上下楼层
底层用作厨房、餐室
二层为谷仓
三四层作卧房

▲
(怀远楼立面图)
内侧设“走马廊”连通各个房间
内院中心是同心圆的祖堂兼书斋
祖堂内雕梁画栋
一派古雅的书香气息

▲
(内侧走马廊及祖堂)
外环楼与祖堂之间形成环形的内院
又以矮墙分隔
构成楼内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

▲
(祖堂细节)

▲
(围合公共空间)
除怀远楼外
著名的通廊式圆楼还有
顺裕楼、翠林楼、承启楼等

▲
顺裕楼
现存最大的通廊式圆楼
直径74.1米

▲
翠林楼
直径最小的圆楼
直径13.7-14.3米
楼内径只有5.2米
被称为“袖珍土楼”

▲
承启楼俯瞰
中国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
作为土楼的代表

▲
承启楼内景
直径62.6米
由四个环楼组成
全楼有三百七十多间房
你以为这就到了极限
土楼的终极形态即将到来
4
单元式圆楼王者
二宜楼
作为第一个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
漳州二宜楼
堪称单元式圆楼中的王者
始建于1740年
历经三十年建造落成

▲
(二宜楼正面)
直径71.2米
外墙厚达2.5米
由四层外环楼和单层内环楼组成
体量堪称土楼之最

▲
(二宜楼平面图)
大楼设
一个正门
两个边门

▲
(二宜楼正门与边门位置示意)
不同于通廊式的横向布局
平面划分为52个开间
3-5个开间自成一户

▲
(二宜楼52开间)
每户之间用墙分隔
纵向分割出
12个扇形独立单元
独门独户 自成体系

▲
(二宜楼12单元)

▲
(二宜楼单元入口)
从内院入口进入
两侧为厨房和储藏室
往后走则是前院天井与门厅
边侧设有楼梯上下
最后则是外环楼的四层“后堂”
一至三层为起居待客之地
四层为祖堂之所

▲
(二宜楼单元结构图)
相较于通廊式
单元式的布局
空间利用更灵活
更注重私密性

▲
(二宜楼内景)
一个单元便能满足
一个大家庭的所有生活需求
老幼有序
各自安好

▲
(二宜楼单元内院)
二宜楼内
还完好保存着晚清到民国时期的
226幅壁画、228幅彩绘
被誉为“中国南方壁画博物馆”

▲
(二宜楼内壁画)
除了上述三种形态
还有更多造型奇特的土楼
如同漫天星辰
撒落山野之间
如诏安县大边村的水美楼就是一栋“椭圆楼”
外圈长轴59米,短轴52.6米
高3层,墙厚1.1米
并采用了单元式布局
共有42个开间
虽为椭圆
仍有壮美之势


▲
(水美楼平面)
漳浦县深土镇八卦堡则是独树一帜
整个村子由5环土楼组成
中心为单层圆楼
外围土楼层层环绕
形成八卦形聚落

▲
(八卦堡航拍图 如今已被新兴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布局)

▲
(八卦堡平面图)
坐落在诏安县秀篆镇大坪村的“半月楼”则是开放的
马蹄形土楼
正面朝东
中心为方形祖堂
围绕祖堂建造5圈马蹄形的土楼
从内至外由50圈加至90圈
圈与圈之间夹着宽约10米的巷道
圈圈相套,布局井然
宛如孔雀开屏,蔚为壮观


▲
(半月楼平面)
此外
还有八角楼、WiFi楼等
形态万千
百楼齐放

▲
(八角楼)

▲
(环溪楼 形似WiFi)
04
福建土楼的对外
防卫性
千百年来
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
自南迁起
便面临着野兽、土匪侵扰
以及彼此对立的情况
再加上起义军与朝廷对抗
倭患猖獗
防卫成为最突出的功能
亦促进着土楼不断发展

以怀远楼为例
环楼高四层
底层与二层谷仓对外不开窗
三层以上卧室外围只开小窗
外墙极其封闭
底层为一米多厚的石墙角和夯土墙
足以抵御枪炮

▲
(怀远楼外墙)
外墙牢不可破
窗洞则为目标
若有云梯登楼
可从小窗洞倾倒开水
或从高处砸石块抵御
甚至有的土楼在四周广设枪眼以及炮楼

▲
(土楼防卫示意图-外墙)

▲
(土楼的窗洞)
二宜楼四层还设置有环形隐通廊
连接各家各户
防御时可运送物资弹药
如若攻破
则可以作为逃生通道
可谓一廊多用

▲
(二宜楼隐通廊)
破窗不成
大门成了主要的进攻地点
条石所做的门框
四寸多厚的门扇
再加上门闩
撞击破门几乎不可能

▲
(振成楼大门)
故火攻成了唯一选择
然而
门扇由耐火性能极好的
槁木或梓木等木材制作
有的还覆上铁皮
门顶的二层楼上
设有水槽或竹筒
从楼上灌水
可在门扇外表面形成水幕
最有效地抵御火攻

▲
(土楼防卫示意图-大门)
最坏情况莫过于围而不攻
土楼也具有长期固守的能力
谷仓、家畜和水井等
日常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
足不出门便可生活数月

▲
(土楼内部生活场景 )
20世纪30年代
永定县遗经楼内的红军战士
就与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对峙两个多月
国民党军使用火攻、炸药包等
都无法攻克
05
福建土楼的对内
向心性
历经战乱、盗匪、倭患
南迁的人们
通过血缘纽带聚居在一起

福建土楼作为宗族居所
对外防卫
对内统一
表现出了强烈的向心性

圆楼、方楼以及五凤楼
内部的厅堂等公共空间
都集中在中轴线上
显得秩序井然、层次分明

▲
(土楼中向心布局的房间)
在客家土楼中
祖堂居内院中心
向心性发展到极点
尤其在通廊式圆楼中
祖堂居圆心
通过对敬祖意识的颂扬
加强整体观念和团结意识
凝聚族人
共应外患


▲
(处于圆心的祖堂)
而在单元式圆楼中
单元彼此紧挨
相互照应,更为亲切
“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
同休戚,共命运
凸显了家族的整体观念和强烈的凝聚力

(振成楼祖堂)

▲
(土楼中的年夜饭)
岁月流去
岁月流去
人来人往
千姿百态的福建土楼
仍巍然矗立

▲
(田螺坑土楼群)
其蕴含的和谐统一的理想
向心而居的家族观念
都是中国人普世价值观的体现
如今
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
依旧促使着人们
砥砺奋进
不断前行
声明:本文所写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相关内容、陈述、观点,仅供参考,请酌情识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须保持作品完整性、署本人名、标明转载来源;文章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