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

  • 主页
  • 读物
  • 介绍
  • 服务
  • 联系
  • …  
    • 主页
    • 读物
    • 介绍
    • 服务
    • 联系
现在预约

弘扬国学

  • 主页
  • 读物
  • 介绍
  • 服务
  • 联系
  • …  
    • 主页
    • 读物
    • 介绍
    • 服务
    • 联系
现在预约

中国从哪里来?

· 星球研究

身为人类

我最好奇的问题是

我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而身为中国人

最好奇的问题会变成

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解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

地学家的答案或许最为特别

因为它是一个行星尺度的宏大视角

答案不在掌控中国经济命脉的繁华都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而在这颗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块寒冷高地

青藏高原

Section image

我们对青藏高原的全面了解

始于40多年前

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

一批科学家凭借简陋的装备毅然进入高原

开展了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几乎踏遍了高原的角角落落

40多年后的2017年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再次启动

数千名科研工作者被组织起来

持续时间将长达十余年

是迄今为止全球地学界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

Section image

凭借这些科学考察研究

科学家们不但知道了“中国从哪里来”

还依稀看到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远期图景

答案会是什么样的呢?

1

大碰撞

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

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

65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

撞击速度如此之快、能量如此之大

以至于我们可以用“迅猛”形容

Section image

在地球最近的5亿年间

这样的板块碰撞曾发生过多次

但只有此次碰撞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

青藏高原

诞生了

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厚度可以达到80千米

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

人称“第三极”

Section image

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级山峰

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

以及数不尽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

统统雄居高原之上

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其中

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

为世界最高峰

▼

Section image

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

为世界第二高峰

▼

Section image

第14名希夏邦马峰

则完全位于中国境内

海拔8027米

▼

Section image

其他如位于西藏林芝的

南迦巴瓦峰

▼

Section image

位于阿里的

冈仁波齐峰

▼

Section image

位于云南的

卡瓦格博峰

▼

Section image

位于新疆的

慕士塔格峰

▼

Section image

位于四川甘孜的

贡嘎山

▼

Section image

位于稻城亚丁的

央迈勇峰

▼

Section image

这一众声名赫赫的极高山

形成了中国西部的擎天之柱

在它们的周围

群峰更是组合成

一列列绵延无尽的超级山脉

如长约800千米的

念青唐古拉山脉

长约1200千米的

祁连山脉

▼

Section image

长约2450千米

相当于从北京直贯海南岛的

喜马拉雅山脉

▼

Section image

然而

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

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

力量开始向外围传导

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

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

包括黄土高原

▼

Section image

云贵高原

▼

Section image

内蒙古高原

中国四大高原

无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Section image

至此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

为第一级阶梯

海拔1000-2000米的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构成了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

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为第三级阶梯

中国的基本地理格局就此定形

Section image

三级阶梯的差异

使得中国的地貌景观极富变化

万千山岭、大美山河

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展布

Section image

可以说没有大碰撞

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更没有因为三级阶梯的差异

而造成的地貌景观的千变万化

Section image

但是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

科学家们发现

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

青藏高原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

它将要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

2

高原风机

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

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层

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

这便是“行星风系”

Section image

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

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

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

温度越来越高

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

难以形成降雨

Section image

受此影响

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

如果没有意外

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

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Section image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

会比平原地区接收到更多太阳辐射

在夏季

高原地表吸收的太阳能

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

相当于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热毯

被放到4000米高的大气层中

Section image

大气受热上升

地面气压降低

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

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毕

南亚季风、东亚季风

两大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

Section image

南亚季风

从印度洋呼啸北上

季风裹挟的大量水汽弥漫群山

Section image

气流或是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

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

Section image

或是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

形成大量降水

藏南的墨脱、察隅等地

都是中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Section image

源于太平洋的东亚季风

势力大大增强

可以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

Section image

它击退了“行星风系”对中国南方的控制

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

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

山水宜人、诗文昌盛、经济发达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这个巨型“风机”

一切或将不复存在

Section image

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

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

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

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

变得更加干旱

戈壁、沙漠大范围出现

Section image

冬季

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

不得不改变路径

它们吹起西北沙漠戈壁中的沙尘

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

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

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高达400米的

黄土高原

Section image

烟雨江南、大漠西北

再加上随着海拔的隆升

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就此成形

Section image

高原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

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

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

3

超级水塔

随着海拔上升

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

形成大量降雪

Section image

降雪日积月累

压实形成冰川

厚度可达数百米

犹如绝境长城

Section image

长度从数千米到数十千米

又如一条条巨龙

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Section image

又或像树枝一样延伸

漫流无际

Section image

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呢?

答案是4万多条

面积4.4万平方千米

比一个台湾岛还大许多

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同时也是全球同纬度最大的冰川活动中心

Section image

此外

青藏高原还拥有

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群

面积大于1km²的湖泊1000多个

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

Section image

而且青藏高原的湖泊类型极其丰富

从珍珠般的高山海子

Section image

到巨大的淡水湖

Section image

咸水湖

Section image

盐湖

Section image

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

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

Section image

青藏高原化身为

一座平均海拔4000米的超级水塔

当水塔“闸门”打开

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

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从此奠定

Section image

在中国西北部

黑河、塔里木河

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滋润出一片片沙漠绿洲

Section image

在中国东部

5464千米的黄河、6397千米的长江

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

孕育出华夏文明

Section image

在中国西南部

2139千米的澜沧江、2013千米的怒江

2207千米的雅鲁藏布江

以及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独龙江

它们流出国门

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Section image

超级水塔孕育超级大河

这些河流蕴藏的水能

占到全国的44%

是世界上河流水能蕴藏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强大的水流切割山地

还形成了“三江并流”“大拐弯”等奇丽景观

Section image

至此

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都已形成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

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高寒之地

又能如何影响生命呢?

4

生命之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土林沟壑纵横

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

Section image

2010年8月7日

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件化石

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

布氏豹

Section image

随后更深入的研究

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豹亚科动物居然都起源于青藏高原

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南亚

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

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狮

还进入非洲

演化出了非洲狮、金钱豹

Section image

此后

更多化石在札达盆地被找到

包括数以千计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

科学家发现不仅是豹亚科

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

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北极

原来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不断演化

包括长出厚厚的皮毛

Section image

距今260万年前

大冰期降临

原本温暖北极地区也变得更加寒冷

但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却早已适应

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

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

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可以说

起源于青藏高原动物的扩散和演化

奠定了第三极及更广阔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现今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

众多的垂直山地间

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

43%的陆栖脊椎动物

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包括布氏豹的姊妹物种雪豹

▼

Section image

藏狐

▼

Section image

藏羚羊

▼

Section image

就连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人类

也在独特的环境中

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崇拜

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一员

Section image

5

未来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

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

以及生命等诸多方面

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44-50毫米的速度北进

力量不断向外围传导

近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墨脱地震都与此有关

Section image

高原风机也在持续抽吸着季风

在甘肃南部、四川、云南形成大量降水

造成洪水、泥石流多发

再者

冰川退却、冻土融化、湖泊扩张

青藏高原正在变得愈发暖湿

超级水塔影响下的大江大河

也会因此出现重大消涨

甚至影响着周边30亿人的生存和发展

Section image

未来

青藏高原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改变?

我们又将如何应对?

为寻找答案

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科研工作者们

才再次启程

他们登上雪山

▼

Section image

深入大湖

▼

Section image

挑灯夜战

▼

Section image

有了这种对科学真知的孜孜探索

中国的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更坚实

请关注青藏高原

关注青藏科考

P.S: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科学院院刊·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吴国雄等《青藏高原感热气泵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制》、朱大岗等《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研究》、刘时银等《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邓涛等《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声明:本文所写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相关内容、陈述、观点,仅供参考,请酌情识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须保持作品完整性、署本人名、标明转载来源;文章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订阅
上一篇
一颗就能毁灭人类的钴弹,真正的“末日武器”
下一篇
中医 ,凭什么传承5000年?
 回到主页
strikingly icon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一旦点击接受,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设置
全部拒绝
Cookie设置
必要的Cookies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
分析性Cookies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首选项Cookies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