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我们很难想像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
多少伟大的古城池
这些古城池绝不仅仅是
西安、平遥那样的少数明星
它们更多是
大地上平凡而坚强的存在
即便历经千百年风霜
也会留下明显区别于
其他事物的痕迹




这是我们的
城
是数万年来在这片地上繁衍出的
200亿中国人
共同创造的伟大城池
是200亿中国人
共同拥有的伟大珍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城郭分布,制图@陈思琦/星球研究所;据美国学者Carl Haub估算,地球有史以来总计诞生过1080亿个智人;根据现在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推算得出:中国有史以来共诞生过200亿人口,该数据并非准确数据)
▼

它们的设计者、建造者
早已湮灭于历史
但现代中国人
却没有理由将它们遗忘
就让我们
借助愈发清晰的卫星照片
与强大的航拍技术
讲述这段伟大的造城史
01
理想之城
新石器时代
中国大地上部落相争
为保卫生命与财产
人们围绕聚居地建造城墙(城)
并在外围设置护城河(池)
“城池”便诞生了




直到距今约3000年前
兴起于渭河上游的周部落
兴师灭商
周的统治者
要在全国重新建立秩序
尊卑有序的“礼制”被广泛倡导
一种秩序感极强的理想化造城方案
随即出炉
从天子之城到诸侯之城
按照等级高低
设置各自的城池大小、城门数量
外形却都方方正正
每边开数量相等的城门
城门用横平竖直的街道相连
城内又被街道分割成
一个个规规矩矩的小方格
人们按照等级高低居住在相应方格中
这便是周代的“营国制度”
其中的“国”即为“城”
(周代王城图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然而
诸侯国众多的周代
显然缺乏强大的执行力
未能将这种理想城池全面贯彻



但是
当先秦时代终结
一种更强大的政治力量
将注意到营国制度的价值
并将它打造为
中国历代造城的典范
02
盛世之城
这种力量
便是中央集权
秦汉至隋唐
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营国制度所体现的“秩序”
正是统治者的需要
作为统一王朝的国都
成为实践这种秩序的最佳场所
这些都城逐渐升级
形制规整、规模宏大
成为全球称雄的盛世之城

幸运的是
汉长安城废弃后
原址未进行大规模新建
所以城池形态基本完整保存
至今在陕西西安城区的西北方
占据相当醒目的一片土地
(请横屏观看,汉长安城遗址航拍,摄影师@白阳)
▼

之后的隋唐长安城
完全易址新建
其有意展现出强大的规划秩序
除北部的大明宫外
整体呈现为更规整的方城

这是一个恢宏的杰作
其城池面积超过80平方千米
为中国历代古城之最
也是全球古城之最

同样规划严整、秩序井然的
还有隋唐洛阳城
隋唐时中国的经济中心
逐渐南移至江淮一带
与政治中心长安相距较远
于是隋唐开始实施双都制度
通过营建洛阳
加强与江淮的联系
洛阳城跨越洛河两岸
呈现基本规整的正方形
11条南北大道
与11条东西大道纵横交错
划分出100多个里坊
(唐洛阳城布局示意,卫星图源自高德地图)
▼

而经济逐渐崛起的南方
一些明星城市也开始显现
例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
唐代扬州城
为当时仅次于长安洛阳的
全国第三大城市
外形呈长方形
内部则划分为棋盘式方格
其痕迹在今天的扬州
依然清晰可见
(唐代扬州城卫星图,源自@Google Earth)
▼

除了都城和南方城市的建设
秦汉隋唐作为大一统王朝
疆域大为扩张
蒙古高原、西域
以及连接西域的河西走廊
都掀起了中原样式的造城高潮
在蒙古高原
众多方方正正的城池
拱卫着帝国的北方边疆
包括疑为汉代右北平郡治所的
宁城县黑城古城
(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古城卫星图,源自@Esri Image Map;筑城时使用的土质含有大量腐殖质,城墙颜色灰黑,因此俗称黑城;本文中多处“黑城”,属于同名异地;更正:非蒙古高原)
▼


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的
塞林巴剌嘎斯古城
则被认为可能是
专为接受匈奴降者而建的
汉代受降城之一
(塞林巴剌嘎斯古城卫星图,也有人认为是回鹘城址,源自@微软地图)
▼




时至今日
像这样在河西走廊守望的汉唐城池
数量仍多达上百个
包括大小双城并立的六工城
(甘肃瓜州六工城遗址卫星图,大城疑为曹魏时期宜禾县城,小城疑为汉代昆仑障,源自@Esri Image Map)
▼




从河西走廊再向西
便进入西域
汉代之前
当地的古城多为圆城
汉代凿空西域以后
中原样式的方城则大量出现



还有作为大唐安西四镇之一
大诗人李白出生地的碎叶城
同样为方城
现今已属于吉尔吉斯斯坦
(阿克·贝希姆古城卫星图,即碎叶城,源自@Esri Image Map)
▼



这种造城模式
甚至影响了少数民族政权的选择



在陕西靖边县无定河边
匈奴族的后裔赫连勃勃
发动工匠筑造坚城
如果锥能插入城墙一寸
则杀工匠并筑入墙中
这便是著名的统万城
(陕西靖边统万城遗址卫星图,源自@Esri Image Map)
▼

而唐代的回鹘人
甚至把唐式的城池
带到了北纬50°的一个湖中岛上
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的
博尔巴金古城
(博尔巴金古城,城内有大量唐式建筑遗迹,推测是为远嫁的唐朝公主所建,源自@Esri Image Map)
▼

至此
营国制度规范下的理想城池
已经遍布帝国疆域
即使汉唐盛世最终被战乱终结
而城池建设的脚步
不但没有停止
还将迎来最高峰
03
千城崛起
宋元至明清
封建社会趋于成熟
礼制要求更加严密
北宋的都城开封
由三套城墙
与三套护城河环环相套
宫城居于中央
形制比之前汉唐都城更加规整
也更接近于营国制度的理想

今天当我们经过开封上空
仍可以看到城墙在开封的巨大规模
而地表上的这圈方形轮廓
只是明清城墙的遗存
城池面积仅为北宋的1/4
(开封城航拍)
▼

北宋开封城之后
中国大地上又历经数个都城的建设
到了公元1271年
元大都
在今天的北京横空出世
它经过严密的规划
同样由三套方城嵌套而成
规模宏大、整齐划一
更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宫城位于中轴线上
用规划布局把皇权烘托得至高无上
(元大都布局示意,也有研究认为宫城的中轴线与外城中轴线略有偏差)
▼

而明清北京城
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
将中轴线发挥到极致
从永定门到正阳门
再经紫禁城到钟鼓楼
形成了一组宏伟庄严的建筑群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
▼


这样明确的继承关系
让我们可以不做任何标注
就在卫星图上清楚辨认出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轮廓
(北京卫星图,源自@Esri Image Map)
▼

除了都城建设达到顶峰
一个更广泛的筑城高潮
也到来了
首先
是大力营建军事性城池
尤其是明代
来自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
催生了极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辽宁到甘肃
约12700里的长城沿线
设置9大军镇分段防守
(后又增加2个,共11个)
各镇城之下又设置
路城、卫城、所城、堡城四个层级
和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城
以及负责屯兵的关城
城池城堡数量多达470个
统称“九边重镇”防御体系
(明代“九边重镇”防御体系)
▼

这些军事性城池
除少数依据地形改变形态外
多数都非常方正




在苍茫的群山下
可谓“一片孤城万仞山”
(永泰龟城航拍)
▼

不过
这些城池到了清代
许多已经废置或转作他用
因为清代北部防线北移
蒙古高原上建起了
草原上最漂亮的城
乌里雅苏台城
乌里雅苏台将军
在此统辖草原各部
今天的我们借助卫星图俯瞰
两侧的河流仿佛时光一般
狂奔不止
(蒙古国扎布汗省乌里雅苏台城遗址卫星图,源自@Esri Image Map)
▼


而商业性城池数量最多的
还属长江中下游
苏州
便是其中的代表

沿海港口城市
也随着海外贸易而崛起
例如福建泉州城

第三
这一时期还是玉米、番薯等
高产农作物引入的时期
全国人口增加
府县城数量也大为增加
同时因为火药在战争中的应用
各地普遍重视城防
城池往往坚固而高大
在河北永年县
明代广平府的治所广府古城
方方正正、城壕宽阔
(河北邯郸广府古城航拍)
▼


在陕西西安
明清西安城呈长方形
城墙高12米、顶宽12-15米
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府城
(西安城航拍)
▼

此外
宋元明清还是
中国西南与东南边疆大开发的时期
现今云贵地区的县治中
90%以上为这一时期设置
部分早期的城池
则进行了全新的建设

而台湾于清代设府
位于最南部的恒春县城
建于清末
其依山面海
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
皆可收入眼中
(台湾省屏东县恒春古城卫星图,源自@Esri Image Map)
▼

至此
从周代的理想之城
到秦汉隋唐的盛世之城
再到宋元明清的千城崛起
200亿中国人
创造了这些伟大的城池
了解这段造城史
就是了解华夏文明的上下五千年
守护这些城池
就是守护华夏文明在大地上
最丰富的遗产
【参考文献】
1.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 4. 杨国庆,《中国古城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5. 刘莉等,《中国考古学》,三联书店,2017 6. 何昊,《甘青宁地区汉代城址研究》,吉林大学,2016 7. 殷晓磊,《宋以前中国南疆地区古城分布及形态的初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 8. 李严等,《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声明:本文所写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相关内容、陈述、观点,仅供参考,请酌情识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须保持作品完整性、署本人名、标明转载来源;文章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