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
由于中医对疫情带来的帮助
让中医快速进入了大众的视角
这是个好事
同时也存在着弊端
关于中医养生的理解
现在的中医养生的概念越来越多
很多自已为知的自媒体
都在频频发一些所谓的中医养生类的文章
例如最经典的:吃红豆薏米祛湿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
这是在用西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养生
中医的体系庞大
并不是几条化学式就能够完全解释的
包括中医在内的整个玄学体系
都是以阴阳五行作为核心理论体系的

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仅由内部阴阳五行决定
同时外部环境也会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阴阳五行状态
这同样也是影响人体的一个重要因数

有效果的中医调理除了结合人的五行属性之外
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阴阳五行状态进行对应调节的
简单来说
要挑选出适合的季节适合的区域
服用适合的养生产品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于养生产品的理解
现在所谓中医养生的“食疗”/“理疗”
方式和食品很多
但其效果可是参差不齐
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同一成分的产品
不同厂家制作出来
有的效果好,有的却压根没效果?
为什么?
前段时间
跟一个老中医在聊现在中药量化的问题
他谈到了一个关键的点

随着中医逐渐恢复发展
现在很多厂家都开始加大批量去生产中药了
这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这群生产普遍就不懂中药
为什么古代牛逼的中医都会上山采药
因为他们在根据季节、药物外形、味道等
判断出药的效果
我所认识的老中医
现在都坚持着只要某一个月份
或一个月份中其中几天的药
这样挑选出来的药材才会有作用
这个道理跟水果的种植一样
比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是最甜的
科学研究是因为长期有充足的日照
但其他区域人为培养却始终无法达到
吐鲁番本地的质量水平

中药也有着一样的道理
且由于中医文化一直存在的“家传”制度
现有的判断中医药材效果的
水平同样是不完善且参差不齐的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养生产品
效果参差不齐的本质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我们无法避免量的趋向
但却能够更好设定量化的规则
我们会通过殷实的中医知识
选取最好的养生产品
在适合的季节给适合的人服用
以达到最好的中医养生效果
西洋参
适用于湿躁比重的夏季
推荐给夏天流虚汗、气虚的人群
对于长期熬夜导致气血虚弱的
可以消除疲劳
滋养心肌,改善心脏病
增强免疫力

谁知道一个项目需要多少瓶红牛才能熬完
至少不能让身体垮掉